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中储粮被指推高小麦价格 内部人士称“有点冤”

每日经济新闻 2010-07-27 07:27:00

  新小麦(资讯行情)上市争购的现象已趋于缓和,然而,针对我国粮食收购的头号主角——中央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下称中储粮)的指责声却并未停息。

  面对“参与推高粮价”的质疑,昨日(7月26日),一位中储粮内部人士表示“有点冤。”

  中储粮成众矢之的

  6月底,多个小麦主产区的小麦收购价首次冲破1元/斤,远高于国家制定的2010年小麦最低收购价(三等白小麦0.9元/斤、红小麦和混合麦0.86元/斤),并一度出现“抢购潮”。

  据报道,国家发改委、粮食局等调查人员分批前往河北、山东等小麦主产区,检查收购工作。同时,一份由国家粮食局撰写的有关 “粮价上涨”原因的调研报告近日已上报至国务院,矛头直指中储粮。

  作为被指责方,中储粮总公司并未对此作出公开回应。不过,一位中储粮内部人士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论中储粮今年的小麦收购量,河南最高,而江苏、河北、山东等省收购量均不高,但河南正是这几个小麦主产省中价格较低的。

  据了解,6月底小麦市场价格分别为:河南和安徽0.95元/斤左右、山东0.99~1.03元/斤、江苏0.98~1.03元/斤、河北、山西、陕西均在1元/斤以上。

  “而且,在2009年国家政策性粮食收购中,中储粮收购的稻谷还不到总产量的20%。”上述人士称,从各地的小麦价格和收购量来看,中储粮都不应该是此番涨价的主因。

  据中储粮统计,2006年至2009年,中储粮年均政策性粮食业务量达到4700万吨左右,而2009年我国粮食产量已经超过53000万吨。

  对于“20%”的占比,东方艾格粮食分析师马文锋表示 “差不多”,不过由于“进的多,出的少”,目前中储粮手中累计存粮估计占到全国的一半,但很大一部分为国家战略性储备粮。

  “涨价的事不能全怪中储粮,因为物价整体都呈上涨趋势,如果粮价不涨,明年谁种粮食?”马文锋认为,目前的粮价波动仍在平稳上涨的范围内,而粮食收储政策的存在很有必要,一旦中储粮这么庞大的政策粮供给能力缺失后,中国的粮价波动可能非常惊人。

  他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指出,虽然粮食收储政策在具体执行中的确存在一些问题,但推动粮价上涨的根本原因是强烈的看涨预期,这并不是中储粮造成的。

  市场价高于托市价非坏事

  在7月16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农业部新闻发言人陈萌山也曾表示,出现小麦涨价的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由于国家提高了小麦最低收购价格,以及今年增加了收购主体。”

  由于收购政策的调整,今年的粮食收购战场并非是中储粮一家垄断,还加入了中粮、华粮等国字号大型企业。另外,部分大型跨国粮商也在其中抢占一席之地。

  在分析今年粮价上涨的主因时,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村产业经济室主任张元红也提到了收购主体增加的现象。“我个人觉得,中储粮主动提价的可能性不大,有一种可能是,价格已经被其他收储主体抬高,中储粮出于完成收储任务等考虑,跟着市场价收购。”他说。

  在涨价苗头出现后,中储粮继6月下旬下达口头通知后,又在7月初正式书面通知,已经在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停止收购小麦。据上述内部人士透露,不仅如此,部分中储粮自主经营的贸易粮收购工作也暂时停止。

  有消息称,今年下半年可能会出台关于调整粮食托市收购体系的相关政策。

  “出现今年的情况(市场价高于托市价)并不一定是坏事。”张元红表示,托市收购政策的初衷是,当市场价格低于最低收购价时启动收购预案;当市场价格高于最低收购价时,停止托市收购。后者并不意味着收储体系失效,它只是在另外一种情形下发挥作用。

  他认为,在粮食资源的占有比例上,中储粮今年的占比可能低于往年,但他的收购主体地位不太可能有所改变。


  【稿件声明】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如需转载或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官网:http://www.nbd.com.cn
责编 Cheng.Xu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