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要闻

每经网首页 > 要闻 > 正文

CPI迫近警戒线 代表委员闻“涨”而动

2010-03-13 02:01:42

每经实习记者  胡岩

        3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月份宏观数据再次引发市场对通胀的担忧。2月份CPI以2.7%的同比增速大大超过市场预期,市场充满了有关下一步政策动向的种种猜测。

        虽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分析食品类价格和居住类价格是CPI攀升的“元凶”,但数据显示,大宗商品的输入型通胀压力不容忽视。长期来看,今年中央投资的继续加码很可能引发经济过热。

        目前,如何管理通胀预期已经成为摆在政府面前的大事,对此,“两会”代表、委员建言献策,管理通胀预期再成“两会”热点。

输入型通胀压力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月份宏观数据显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7%,环比上涨1.2%。季节性因素即春节因素,以及2月份的雨雪天气被广泛认为是CPI超预期上涨的“元凶”。然而数据显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输入型通胀压力也是主因。

        2009年,国际原油价格不断攀升,已由年初的40美元/桶涨了近一倍。伴随原油价格的迅速走高,我国的成品油净进口不降反升。海关数据显示,我国2月份成品油净进口129万吨,1月份和去年12月分别为净出口16万吨和37万吨。

        与此同时,汹涌澎湃的煤炭进口潮和国际煤价的不断上涨,正对国内煤价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海关数据显示,2009年前11月,我国煤炭累计进口总量首度突破1亿吨大关,达到1.09亿吨。

        为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国内粮食生产,2010年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将继续实施,并将高于去年的收购价格。受国家政策将支持以及通胀预期影响,粮价有上涨的动力。此外,铁矿石、大豆、食用植物油等产品价格自2009年以来的轮番上涨,也在不断挑战中国的通胀预期。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金融系主任李稻葵认为,中国经济以制造业出口为主,需要大量进口原材料及大宗商品,近期原材料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令经济承受了巨大的输入型通胀压力。

        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表示,全球经济特别是新兴经济体的复苏、美元贬值和市场投机决定了资源价格将长期呈现震荡走高的趋势。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升的环境下,国内工业品价格出现了明显上升,这将进一步传导至下游产品,最终导致消费品价格上升。

        周四同时公布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涨幅为5.4%,涨幅比上月扩大1.1个百分点。PPI持续上升,也显示出工业品的成本因原材料价格上升而随之上涨,并将逐步传导至CPI,意味着通胀压力将会逐步加大。

        此外,2010年中国拟安排财政赤字10500亿元,这一规模较去年的9500亿元赤字又扩增了1000亿元,刷新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最高年度赤字纪录。已经有专家提出,如此高的财政赤字,意味着积极的财政政策力度仍然强劲,加上今年中国计划当中的7.5万亿新增信贷量带来了比较强的资金流动性,高投资推动极有可能引发经济过热。

管理通胀预期再成热点

        温家宝总理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CPI涨幅控制在3%以内,同时强调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

        然而,在现实当中,各种关系民生价格的项目,如农产品、住房价格不断上升,加上2.7%的通胀率,已差不多触及温总理提出全年3%的目标上限。

        如何将CPI控制在3%的安全范围之内?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表示,在农产品的供应上,地方可以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如保证主要农产品的价格不要大起大落。在房价方面,必须防止房地产过热,保持其健康发展。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分析认为,国内新增的大量货币信贷,构成了通胀压力的基础性因素。国际大宗产品价格上升,增大了输入性通胀压力,这些都要密切关注。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行长盛松成则认为,目前主要存在的是通胀预期而不是实际通胀,只要管理好通胀预期,今年就不会出现通货膨胀。

        面对日益增大的通胀压力,如何更好地管理通胀预期?“两会”代表、委员建议应多管齐下,一方面针对结构性通胀的成因,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平衡。同时,政府应增大社会保障的投资,切实改善民生,这不仅有助带动内需市场发展,并可减轻通胀压力。

        叶青认为,要多管齐下,既要货币政策先行,也要注重结构性地增加商品投放。他认为,有两个因素将有助于稳定国内物价,首先是储蓄率依然在较高的水平上;其次是产能相对充裕。

        盛松成则认为,管理好通胀预期,要割断通胀预期与实际通胀联系的货币纽带,抑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在政策调控方向、重点与力度上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展现政府控制通胀的决心。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无锡:15152247316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欢迎关注每日经济新闻APP

每经经济新闻官方APP

0

0